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和中心事物作为两个不同型的系统相互作用着,并由此构成统一体。 人类的生产、生活系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制并反作用于周围的环境系统,人类社会系统首先直接或间接地由环境中输入劳动对象,并在技术和自然力的协同作用下对其加工重组,最后又以种种物质形态输出到环境系统中,作为环境的新生要素。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正是堪舆学的研究对象;而如何对外在的环境系统进行选择,则是风水阳宅理论的核心内容。《阳宅十书》第一书“论宅外形”,就曾专门强调风水环境问题,“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纵内形得法,终不全吉”,所以,无论集团企业还是家居住宅的环境选择问题,依旧是当今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住宅环境选择的理想模式是:地基宽平、背山依水、交通方便、景色优美。正如一首歌诀所吟:“阳宅来龙原无异,居处须用宽平势。明堂须当容万马,万堂门庑先立位。东厢西房及庖厨,庭院楼台园圃地。或从山居或平原,前后有水环抱贵。左右有路亦如然,但遇返跳必须忌。水木金土四星龙,此作住基终吉利。惟有火星甚不宜,只可剪裁作阴地。”这些是住宅选址的一般原则,即总则。围绕这总则,历代的堪舆大师们推衍出了许多具体的细则,以适应各种环境要求。下面,分别对其中主要的细则进行叙述和评论。 ——“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之地。”对此,我们若抛开吉凶、贵贱等传统的、独特的修辞手法不谈,单就景观和功能来说,也不能不承认它确实是一种“最贵之地”。你看,它的左边有淙淙流水,既解决了饮用洗涤等问题,也给住所平添了一处自然景观,并滋润出草木以无限生机。你看它的右边,是一条长道,一条通向远方的坦途,这不就解决了大半的“行”的问题了吗?你瞧它的前边,是一洼“污池”,看来,下排水也不成其为问题了。最后,你再仰视他的背后,那里有一座气象万千的丘陵,它犹如玉泉山之于颐和园,无须宅主把它搬到园内,就可以为之而增辉,从而收到园林家所谓借景之效果。这样的宅地不是“最贵之地”,哪儿是“最贵之地”? ——“凡宅东下西高,富贵英豪,前高后下,绝无门户。后高前下,多足牛马。”“凡地,东高西低,生气降基;东低西高,不富且豪;前高后低,必败门户,后高前低,居之大吉。”这些也不无道理。因为,宅基如果东高西低即左高右下,那么庭院内上午的采光量定然大为减少,而下午的采光量则相应增加。这在“夕阳”不如“朝阳”好的社会心理定势下,自然是一种蹩脚选择。何况中国大陆冬季多刮西北风,若宅基东高西低,而东西院墙又对称等高,那么,院内接风景就必然有所增加,这对于以烧炭方式取暖的古人来说,不能不是个问题。因此,在无平坦宅基的情况下,宁可“东低西高,不富且豪”,也不能“东高西低,生气降基”。前高后低也同此理。因为,中国民居多朝南座北,院门也多开在东南部。假如前高后低,那么,不仅采光不好,使宅内阴湿寒冷,而且外人造访进门后需要往低处走,视角会由仰转平转俯,这无疑将使宅主原应具有的居高临下的心理丧失殆尽。长此以往,即使“门户”不绝,也很可能患上抑郁症一类的心理疾病。因此,要想“世出英豪”、“多足牛马”、还得“后高前下”。 ——“凡宅地形,卯酉不足,居之自如;子午不足,居之大凶。南北长,东西狭,吉;东西长,南北狭,初凶后吉。”此外,卯酉是指东西向,子午指南北向。子午不足,院落的长度就会短于宽度。那样,不仅景深不够,无美感可言,而且外人一进院落,走不了几步就到客厅,这对于从容待客(比如在不速之客造访入屋前,抹掉桌椅上的积尘,或者撤掉杯盘狼藉的餐具什么的)也极为不便。故自然不似“卯酉不足”那样“居之自如”了。 ——“凡宅,东有流水达江海,吉;东有大路,贫;北有大路,凶;南有大路,富贵。”这是对交通环境的选择。所信奉之道理,有些是出于功能考虑,有些是出于审美要求,有些则纯是信仰使然。大约东为陶朱之地,“有流水达江海”,故意味“财源茂盛”。但东有大路,则内气外泄,内财外流,因而主贫。“北有大路凶”的原因则可能是座北朝南的民居,其正房位于院落的北部,因此,如果北有大路,那么,车马经过房后,定然喧闹不静,屋主人但闻其声,不见其影,白白受其影响,因而自然不是一种优良选址。相反,南为阳,南有大路,则大吉大利。 ——“凡宅居滋润光泽阳气者吉,干燥无润泽者凶”。“凡宅不居当冲口处,不居寺庙,不近祠社、窑冶、官衙,不居草木不生处,不居故军营战地,不居正当水流处,不居山脊冲处,不居大城门口处,不居对狱门口处,不居百川口处”等等,其道理都不言自明。 对于阳宅选址的具体细则,一首不著撰者姓名的《何知经》,也以设问自答的形式进行了详细而又生动的描述。其中,有这样一些话颇可玩味: 何知人家贫了贫?山走山斜水返身。何知人家富了富?圆峰磊落缘朝护。何知人家贵了贵?文笔秀峰当案起。何知人家出富豪?一山高了一山高。何知人家破败时?一山低了一山低。何知人家出孤寡?瑟瑟侧扇孤峰斜。何知人家少年亡?前也塘兮后也塘。何知人家吊颈死?龙虎颈上有条路。何知人家二姓居?一边山有一边无。……何知人家悖逆有?龙虎山斗或开口。何知人家被火烧?四边山脚似芭蕉。何知人家女淫乱?门对坑窝水有返。何知人家常发哭?面前有个鬼哭屋。何知人家不旺财?只少源头活水来。何知人家受孤栖?水走明堂似簸箕…… 以上《何知经》中所提到的各种选择细则所奉行的原理也大都不出功能考虑、审美要求和信仰使然其右。这里就不一一加以甄别和说明了。
为了加深对风水阳宅选址理论的认识,《东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五期登载的章晓宇《福建漳浦赵家堡村寨形态研究》一文所提供的素材,极有参考价值。 据《漳浦县志》记载,赵家堡为宋太祖之弟赵匡美第十世孙闽冲郡王赵若和及其子孙聚族而居之地,故名“赵家堡”或“赵家城”。其位置在漳浦县东35公里的湖西畲族乡硕高山下。作为宋末逃亡闽地又隐姓更名的漳浦赵氏,在村寨选址上所考虑的因素远较一般村落复杂,不仅有风水方面的,更有防御和政治方面的。尽管如此,风水观念在赵家堡的选址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却也不容置疑。 据明末出仕为官的赵氏后人赵范《硕高筑堡记》的记载:其祖居来龙“丹灶(山)一脉从龟山西南分结,次结傍灶山,延袤达百余里,人才生其间者……俱钟兹地灵,而余之新居硕高山亦其分支也。 赵家堡依硕高山为主山,以西南长而高的龟山——丹灶山脉为龙砂,以东北一里内的低平小山为虎砂。这种选择不仅符合风水察砂理论中的青龙宜高、白虎宜低的说法,而且在实际中,对防避当地高温时节盛吹的西南湿热信风也确有一定作用。 就水口来讲,官塘溪也极合“地户关闭”的风水原理,恰如《硕高筑堡记》所言:“水口两峰,南曰崇山……北曰东林……巍然提门巨障,尤称奇哉!” 点穴是阳宅选址的高潮。在这里,穴即位于该堡基址。而其正对的西北方较远的龟山,则为朝砂;近处之大庵山、虎山则为案砂。整个城堡呈座东南,面西北的特殊朝向。如此选择宅基朝向,除了风水方面的原因外,很可能寄托着漳浦赵氏族人顾祖望乡、企盼返豫重振宋室的政治意图。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赵若和初建赵家堡时,将楼堡命名为“完璧楼”,可以得到暗示:完璧者何?归赵也! 至此,可以解释赵家堡为何选址于硕高山下而非湖西盆地中的其他地方。众所周知,风水理论本身即是中国人传统封闭型聚落形态观的体现,而赵家堡所处的小地理环境与湖西盆地的大地理环境所呈现的围合感,正符合此种要求,因此,在深厚的传统文化蕴育下而又独具特殊家族背景的漳浦赵氏,最终较大规模地将家宅营建于硕高山下,可以说是营建者深受风水观念支配而为振兴家国所做的合乎逻辑的选择。(当代国粹文化研究应用中心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