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易学文栏>>易学研究  

全息象与大一统

摘自谢松龄《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下篇)第四章第四节
全息象与大一统

秦汉以降的古代中国人生活其中的体验世界,是以阴阳五行表象的。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事、物,无不具阴阳五行之性。无论是天体运行、季节变化,还是人体机能、个人命运,都是阴阳消长、五气盛衰之象。这样,作为体验世界之表象的阴阳五行,就把杂多与变换,统一为同一、和谐、秩序、交感互应的整体。这种统一性,源于大一统的体验。

大一统,是古代中国最具特色、最令人惊叹的文化表象。虽然在中国以外的文化圈中,也不乏“大一统”帝国,如古代苏末的阿卡得帝国、古代巴比伦帝国、古代印度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古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倭马亚王朝等;但这些统一帝国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却宛如一现的昙花。在中国,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到清末西方文化用大炮轰开了东方的大门,尽管其间经历了多次周期性分裂和动乱,却始终趋向大一统状态。两千多年的大一统,使人们感受到其中巨大的凝聚力量。然而;这一伟大而神秘的凝聚力,却始终是个谜。近世的研究者,在解谜过程中,多有自认为发现谜底者。但许多解答都是近代西方机械宇宙象或活力宇宙象及其支流末裔的模拟。我们说,造成表层形态大一统的凝聚力,源自内心深处的大一统体验。易言之,大一统体验展现为大一统表层形态。

我们无法直接获得古代人类的体验,但至少可以通过象,窥其大体。从现存资料来看,古代中国人的大一统体验,始于周人。周人信奉的天,就是大一统体验之象。天,是大、是一;《春秋纬·说题辞》训天:“立字一、大为天。”因而,“天”,就是“大”、“一”统,就是大一统体验之象。这种解释,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点荒谬。但这种荒谬感的根源,在于我们惯于用现代观念去规范古代人的体验,以致“存象忘意”。在周人的体验中,“天”是大、是一;“天下”虽未必是大,却也是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天下一统”体验之象。在这里,王,即天子,便成了大一统的象征。因为只有一个天、一个天下、天下一统于天子(王)。

通常将秦汉视为古代中国社会“大一统”之始。但上述已表明,大一统体验始于周人(或许更早,但目前文献不足)。尽管西周和秦汉,在表层文化的某些领域,如制度、典礼等,有若干不同,但却都是大一统。孔子把大一统体验,称作“道”。这“道”与道家之道内涵不同,与董仲舒“法天而立道”之道类似,是故此道实乃“人之道”。董仲舒之“道”,就是大一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战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可见,这“道”的体现就是政在天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因而这道就是大一统。周初,虽然封国七十,但诸侯之君(不是诸侯之长)却仍是周天子。因而西周不是诸侯的集合,而是一统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一统之道,就是王道。春秋之世,“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在孔子看来,这正是天下无道的局面;因此,志在拨乱世而反之正。反之正,就是使天下复归“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大一统。

视春秋战国为乱世、为无道的观念,也是大一统体验之象。因为只有天下一统,才是有道。五德终始说虽起源于海滨,但也将天下看作一统,而非列国。五德终始说把春秋战国的“乱世”,视为火气衰的表征。预言:“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火气、水气流布于天下,而不是哪一个国家。火气盛,以火德可以王天下;火气衰,以火德便不能王天下,所以才会出现“诸侯力政”的乱世。可见,五德终始说也是大一统体验之象。

当然,我们已经指出,海滨的体验世界,比之于内陆的体验世界,更为丰富、闽大。内陆的大一统之象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政在天子,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海滨的大一统之象,远远超出了人事。在五德终始体系中,帝王的兴亡,不再单纯是人类本身的事务,也不完全依赖于帝王自身的德行,而是五气盛衰的表征。新王的崛起,必须有其位、有其德,是“位”与“德”的一统,位,是五气盛衰之位,德,是与五气相应之德。例如,知火气胜者,其事则火,才能以火德王天下;“火气胜”是位,“其事则火”是德,“火德”便是位与德的一统。(这可以说是“主观努力与客观规律相符合”。)五气盛衰不仅表象为帝王兴亡,而且先表象为符端,即我们所说的异常自然现象,如大蟥大蝼(土气胜之征)、草木秋冬不杀(木气胜之征)。这是社会、历史与自然的一统。

人类历史本身也是一统的,这便是“五行相次转用事”。朝代更替、帝王兴亡既是五行相次转用事,即五气盛衰的表象,那么,天下的动乱与分裂只是气衰的表象。例如,春秋战国便是火气衰的表象。而新王的崛起、动乱与分裂的结束、天下大一统的重新建立,则是气盛的表象。例如,秦始皇统一天下,就是水气胜的表象。在五德终始说看来,秦的短命,仅在于它对“水气盛”知道得太晚,等到它统一天下时,水气已衰,土气将盛。未能及时“以水德王”,无疑是造成春秋战国长时期混乱的原因;用五德终始的话来说,这是“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这也是给人的“主观能动性”留下的一点余地。

五德终始说,用五气盛衰及其朝代更替,帝王兴亡的表象,预言了古代中国两干多年大一统天下的合—分—合……的“周期性振荡”。大一统体验中蕴涵着对历史节奏的体验。孟子也曾表达过这种体验:“天之生民久矣,一治一乱”,“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但周人似乎没有说出过这种体验。因为在周人的体验世界中,大一统全赖人为的努力;只要“嗣先王恭明德”,就能“享天永命”。而在海滨的体验世界中,大一统及伴随其间的周期性振荡,是非人力能致的秩序;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应合(五气盛衰的)规律,这与黄老“不先物为”、“因物之所为”的“无为无不为”非常接近。

前已述及,周人信奉的“天”,涵有大一统体验;因而,天子、王,是大一统的象征。其实,殷人也早已称王,如殷高祖王亥、王恒、汤王等。但殷人的王是一族的王,不是大一统天下的王,殷王可能是联盟的盟主、诸侯之长,而决非诸侯之君。周初的文王、武王,性质与殷王相近,也是联盟的盟主、诸侯之长。但自周公完成东征大业,封国七十之后,王便成了大一统天下的天子,成了大一统的象征。《春秋公羊传》在解释《春秋》第一条“元年,春,王正月”时也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董仲舒则对之作了更深一层的诠释:“《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案:释“元”、“春”。春为一岁之始,“天之端”也)。以天之端,正王之政(案:释“王”)。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释“元年”,元年,王即位之年)。以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王者俱正,而化大行。”(《春秋繁露·二端》)王之政,即大一统之政。然而,由于周人的大一统体验,与战国、秦汉之际的大一统体验颇为不同,王的蕴涵也大不一样。周人的王之为王,在于自身德的建设与德的努力。战国秦汉以降的王之为王,不仅要明德,而且要通道。

这道,也不仅是以德与仁为核心的人之道,而且包蕴天道与地道。这就是董仲舒所谓的“王道通三”。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春秋繁露·王道通三》)《说文》曰;“王,天下所归往也。”这似乎是复述周人的大一统体验。《说文通论》言“王者则天之明,因地之义,通人之情,一以贯之;故于文,贯三为王”,则更象海滨的大一统体验。但无论怎么说,王,都是大一统的象征。王,使天地人三道贯通一体。及至战国秦汉之际,大一统体验已超越了人类社会,蕴涵着人类体验所及的一切:自然、社会、历史、宇宙、人生……。

前已述及,天,凝聚着大一统体验;观其字象,也是“大”、“一”统。董仲舒把这天列为“十端”,即:天、地、人、阴、阳、木、火、土、金、水,其中的核心是天、地、人(“王道通三”);因此,作为体验世界之全体的天,是天、地、人的大一统。天、地、人之为大一统,其根本在于三者都具阴阳五行之性。换言之,由于天、地、人都具阴阳五行之性,三者才可能大一统。因此,在这个大一统的体验世界中,除了天、地、人,便只有阴阳五行(天、地、人、阴阳、五行为天的十端);阴阳五行“渗透”在天、地、人中。于是,阴阳五行便勾勒出天、地、人的大一统之象,天象、地象、(人)事象、物象、气象……,无一不统摄于阴阳五行之象。

以源于周人、之后为海滨体验世界所融合的尊尊、亲亲伦理原则,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例,董仲舒曰;“故为人臣者,视地之事天也;为人子者,视土之事火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五行之义》)至于以“仁”为核心的政治原则,董仲舒曰:“王者唯天之施,……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王道通三》)“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阳为德,阴为刑。”(《阳尊阴卑》)“阴阳,理人之法也。阴,刑气也;阳,德气也。”(《王道通三》)因此,“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阳尊阴卑》)

阴阳五行表象(象征、隐喻)了天、地、人的大一统,天、地、人三道因阴阳五行而相通。王,正是贯天、地、人之道而参通之者。天是天、地、人的大一统;王能贯天、地、人而参通之,故为苯子。可知天子之“天”,非与地相对待之天,而是作为体验世界全体的大一统之天。天子正是体验世界全体大一统的象征。能够贯三道而参通之,才能“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王道通三》),这正是古代中国人体验世界中理想的“真命天子”。

阴阳五行是体验世界的全息象,隐喻、象征着天、地、人的大一统。象既是体验的载体,又模铸着体验,因此,;阴阳五行又是宇宙—人生的律令。这律令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使人“拘而多所畏”。《礼记·月令》所载十二个月的“政令之所行”,就是对阴阳五行全息象的模拟。全篇由《吕氏春秋·十二纪》各篇篇首抄合而成。这里举《孟春纪》有关段落,以观其大体: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嗥,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簇;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旂,衣青衣,服苍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卿诸侯大夫于朝。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

是月也,……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十二月政令所行的基本原则是“凡举大事,毋逆大数;必顺其时,慎因其类”,这是明白无误的律令。这体验世界的律令,是由阴阳五行全息象给出的。因而阴阳五行全息象,不仅模铸了,而且稳定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形态。

 

相关内容:搜索更多与"全息象与大一统"相关的文章

解开诸葛亮借东风之迷 《周易》与风水概述 论天干地支合化
毛泽东的24个天才预言 《易经》——我们日用而不 易学的八卦太极思维法
揭示——先后(八卦图) 破解:河书——洛书 中医药理论流淌着《易经》
易学思维中的科学性精华 怎样看待命相、风水和鬼神
如何推算日柱干支? 如何根据公历推算农历? 六亲存亡对八字的影响
论“虚实论” 乾坤大挪移 命理预测术的发展
四柱预测学的局限性 《斗数》VS《周易》 为什么要过苦日子?
八字总共有五十一万八千四 探索冥数气运 解析宇宙神秘 探索冥数气运 解析宇宙神秘
河洛精蕴 浅谈风水文化 基因组图与易经
试论周易预测学如何与现代 六爻及卦象预测风水浅谈 浅谈“六亲通变”及“并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