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人类文化史中最古老的典籍。《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汉书,艺文志》:“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从上古伏义画卦算起,历经神农、黄帚、文周,至春秋孔子时,《易经》已经历了近五千年的历史演变。《易经》内容包涵天文历数与化生气数,极难索解o《礼记" 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夏殷治平之道,皆本诸易。孔子之杞之宋,虽未得到具体材料,却得到夏时(夏小正)与坤乾(归藏易)。“吾以是观之”,从二者了解到三代治平之道,夏所据者为阴阳台历(夏时),殷所据者为归藏易消息卦(坤乾)。《系辞》说:“黄帚尧舜垂衣裳而天下冶,盖取诸乾坤。”“乾坤”疑即“坤乾”倒置。“夏时”即调整二十四节季七十二候的阴阳台历,也即《尧典》所说“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礼记" 月令》对“敬授民时”有具体的说明。夏正建寅,故月令授时始於孟春之月,於此可见夏朝遗风。“坤乾”即十二月消息卦,用卦爻与千支不同组合之运气历以彰显节候变化与阴阳消息之机:乾指阳气春生夏长,坤指阴气秋收冬藏。三代治平之道用夏时与坤乾,实际上就是承袭黄帚尧舜法天则地、顺天应人,“垂衣裳而天下治”的道统。 孔子生於春秋道统衰落时期,深恐以历与易为核心的道统失传,“天将丧斯文”,故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之叹。凤鸟指历宫、河图指易学,两者都同历易有关。但孔子并不灰心,旁搜远绍,以传承道统为己任,搜求“夏时”“坤乾”,目的都在於弘扬易道,传承道统。倘无“十翼”,则易经的本来意义湮没不彰。後代以“传”为“经”所无而将两者割裂,是传非经,显系皮相之见。 《易经》是一部赅括天地人三才大道的书,从伏羲至孔子近五千年演变的历史中,各个不同时代对易的理解与应用,各有其不同的侧重,这一点必须特别注意。上古伏羲渔猎时代,先民的生活只能是顺时听天,适应环境。伏羲易即先天易,以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定四正,震巽贝兑定四隅,空间方位按乾兑离震,坤艮坎巽反时针方向排列,天地定位,静而无为。因此,易之用一本先天卦,如孔子在《系辞》中所说织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神农时代先民过的是农耕生活,易之用“盖取诸益”“与“噬嗑”。神农氏又号连山氏(《世本》),其易沿用伏羲先天卦,但以乾坤生男女六子,按长中少生长时序定卦序。春耕播种始於建寅之月,农时以四时节候推移为准,故神农易据伏羲易卦位而反其道,顺时针方向定四时八节时序:乾夏至,坤冬至:离春分,坎秋分:震立春,兑立夏,巽立秋,艮立冬,并以八卦二十四爻定二十四节气,由此可知,伏义易反时针定卦序,目的在为空间定位,静而无为:神农易顺时针定卦序,目的为体现时间流程,以顺时听天。(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当是指此。)夏朝用夏小正历法,即以神农连山易敬授民时,按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安排农事,春种秋收,东作西成。中古黄帝时代,农工商业并兴,书契、建筑、医药、兵器等蓬勃发展。随着历法完备,对乾坤阴阳消长与万物生化过程,特别是对人体小宇宙的认识已极为深刻,故在神农连山易八单卦定四时八节廿四节气基础上,顺时序重卦,通其变使之成为後天十二消息卦,体现天地捆组,万物化生。归藏易注重十二月建、阴阳消息与万物化生过程,以西北戍亥位为卦气终始之方。《黄帚内经)运气论讲的是人体小宇宙生命节律,从阴阳泊长之机看生理病理,故书中用天千地支不同组合代替卦爻变化,以之作为表述形式。文周时代之周易,注重的是人事兴替,君臣夫妇伦理之道,故与连山注重农事,归藏注重阴阳消息异其趣。这一点,观其卦序即可了然。神农易以乾坤生六子卦表述男女长中少化生过程(参阅《先後天八卦义蕴探原)一文),归藏易根据先天易重为十二消息卦,再衍变为六十四卦,以明“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生化之机。二者义蕴不同,但时空均为阴阳对待排列。文王卦乾位西北,坤位西南,并非对待。孔子传承的主要是先圣道德伦理思想,并说“吾从周”,故以文周易为主要根据。这一点,《易纬乾凿度》说得很明白:“孔子曰:乾坤,阴阳之主也。阳始於亥,形於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亥月阳气微弱),据始也。阴始於巳,形於未,据正主位,故坤位在西南,阴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终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阴阳之职,定君臣之位也。”文王卦较之消息卦,乾卦卦位相反。消息卦坤定位於阴极之亥月,乾定位於阳极之巳月。文王卦乾卦据始定位於亥而非巳,坤卦据正定位於未,而非据始定位於巳。连山始终於艮,归藏始终於坤,周易始终於乾,三者明显不同。所谓君臣定位,显然是就价值观念而言,并非就天地阴阳消息时序而言。由此可知,文王卦以人事与价值观念定卦序,而非据阴阳消息万物化生时序定卦序。 |